| 首页 | 征稿启事 | 文摘 | 图书查询 | 教研 | 文艺 | 教育巡礼 | 媒体联动 | 证件查询 | 电子版 | 大赛视频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教育网 >> 文摘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 ![]() ![]() |
|
|||||
从江县多项举措让教育保障落实到位 | |||||
作者:龙梦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1 更新时间:2019-8-9 | |||||
当代教育网讯 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大扶贫战略行动,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全州教育大会精神,立足教育脱贫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强化督导检查,多项举措让教育保障落到实处,为全县脱贫摘帽打牢基础。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为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教育领导为副组长,教育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督查指导控辍保学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指挥体系,县级层面成立了以县教科局班子为四大战区指挥长、局股室负责人为19个乡镇指战员、局工作人员为全县中小学校联络员的县级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指挥部,负责研究解决教育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进教育保障各项工作安排部署和政策落实;乡镇级层面成立了以乡镇教管办副主任为组长,各村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驻村第一书记、辖区各中小学校长为副组长,网格员、教管办成员、辖区各中小学校教师为成员的乡镇级脱贫攻坚教育保障指挥所,负责开展本辖区辍学学生的劝返等工作;在村级层面则成立以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为队长,网格员、学校教师为成员的村级脱贫攻坚教育保障队,负责辍学学生的走访动员,收集辍学学生“一生一档”资料,并对辍学学生进行包保动员。 三是加强管理,彻底摸排。各脱贫攻坚教育保障队根据扶贫系统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就读情况,进村逐户核查疑是失辍学学生和应享受教育资助的精准扶贫学生底数,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校情况和近三年年来的高中及以上在校或已毕业的应助未助学生情况进行排查。通过排查,做好“劝返记录表”、建立“每生一册一档案”、“失辍学生个人信息表”、建立应补充登记学生名单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留死角,确保精准 “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四是加强督促,劝返复学。加强督促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对未报到的学生登记造册并逐一核实原因,积极主动做好辍学学生劝返复学工作;加强家校联系,对控辍保学重点对象开展经常性家访,做好思想工作,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帮助;落实家长责任,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五是建立部门联防,控制学生流失。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禁止在学校周边开办不利于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场所,禁止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接纳未成年学生。司法行政部门向农村贫困地区的控辍保学相关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违法招用未成年人的单位或个人的查处力度,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管管理部门吊销相关单位营业执照。
六是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统筹,通过在普通初中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组织普通初中学生到县职业学校选修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确保初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为中职招生打下基础,提供多种成才渠道,使他们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有针对性地防止初中生辍学。 七是健全学困生帮扶制度。健全学习帮扶制度,着力消除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家庭情况和思想心理状况,实行师生“一对 一” “多对一”的结对帮学形式,切实加大帮扶力度,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切实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性和获得感。 八是全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发展义务教育。一方面加大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支持力度,积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另一方面抓好易地移民安置点的配套学校建设,确保移民搬迁子女就学无后顾之忧。 九是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凝聚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零距离”沟通,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开展以“访家境、知生情、解实困、促成长”为主题, 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访贫问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困难问题。 (供稿:贵州省从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龙梦前) |
|||||
文章录入:当代教育 责任编辑:当代教育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没有相关文章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 |
![]() |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67号 地址:中共贵州省委大院 邮编:550002 投稿信箱:ddjy9318@126.com 电话:0851-85890802,18984844718(微信) 技术支持:网络部 |